“老干部風”和各種“爺爺輩審美”越來越火,別懷疑自己,追溯上去其實就很好理解:是現代主義的多向發展。
二戰后,中國受蘇聯老大哥的影響,形成咱們熟悉的“老干部風”。
帶“老干部”元素的室內設計 來源:常舍室內設計 而美國人投身樂觀世俗的實用家居審美,匯集成最近再次火爆的“美式老干部風 ”——MCM中古風。 這本身就是“平民化的高級”。 前陣子我們分享的以“中古風”定義的案例,很多小伙伴發出了這樣的感慨:“原來我最喜歡的風格叫中古風!”
先看幾張圖:
無論喜不喜歡,不得不承認,有內味兒吧?——都是“中古風”。 在我看來,最適合“后疫情”時代的風格之一,就是中古風。 不需要很多裝飾、浮夸費錢,就能享受現代設計,獲得真實的復古氣質,生活在它的實用、放松、安全感中。 中古風 不需要被嚴肅定義 很多人對“中古”二字的認識來自中古家具店——這一般指的是vintage,販賣有價值的二手/老物件。 而中古風,Mid-century Modern,簡稱MCM,本質就是現代主義的一部分,指的是20世紀中期最鼎盛的那些現代主義特征。 漫長的舊時代里,從教皇到婆羅門,從大西洋的奴隸貿易到南美洲的葡萄園,從巴黎圣母院的飛扶壁到故宮的琉璃瓦…… 所有的一切都在為貴人、富人服務,為鞏固統治和加強剝削而存在。 壓迫終將觸底反彈,那個時代的體現就是各種思潮各種運動,包括現代主義。 現代主義從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學校正式開始,他們堅定認為:形式應該追隨功能,產品要便于工業化生產。 席卷全球的現代主義思潮,從這里開始 不久以后,二戰從亞歐大陸蔓延開,包豪斯培養的大批建筑師、設計師、理論家帶著現代主義思想四散全球。 在美國,實用性是戰后的主流之一,50年代的樂觀主義,60年代的世俗性,整齊地包裹在現代主義設計上,逐漸形成中古現代風格(Mid-century Modren)。 所以,中古風其實就是現代主義的一個小分支。 美國最為典型,原味兒中古風,強調家庭生活、開放區域、和自然環境接洽,偏都市一些; Knoll設計的辦公間 歐洲的中古融合進“北歐風”,善用本地元素+中古家具,比如不追求落地窗大平層,更普世更有人情味; 日本中古在80年代前后才流行起來,跟日式風混搭,更“禪”一些。 在80年代,這些才被定義成世紀中期現代風格——中古風。 基本特質還是形式追隨功能,在那個特定的氛圍里,多了一些休閑、放松、樂觀,它們是反恐慌的、反正式的。 沒有嚴格的時間節點,沒有絕對權威的一位宗師,不該被嚴肅地定義,也不該被“正宗”限制。
最容易實現的
“平凡高級”風格
如果你理解現代主義的民主意識、實用傾向,你大概能認可,所有人都能享用的,才是高級的。 中古風,就是這種平凡的高級。 它不需要完完整整的全套設施,比如繁復華麗的古典法式風格,埡口沒有做門板同款裝飾,就露怯了。 中古風可以從任何一個角落開始,比如一個小邊柜,一把扶手椅,甚至一盞燈。
你也不用擔心這件小東西跟你家搭不搭,往小了說,它本身強調的就是實用和輕松,用上它,放輕松。
往大了說,現代主義設計的一個特質,就是把不必要的裝飾都剝離掉,讓產品回到最純粹的“本身”。
當核心結構就是一切的時候,它本身就是0,就是起源,自然不會和任何東西排斥。